耕泽文化 | 04
“耕泽文化”是东方出版中心旗下的图书新品牌。品牌的创办灵感,深深根植于先秦时期《诗经·载芟》中的“载芟载柞,其耕泽泽”。这句古老的诗词,描绘了古人辛勤劳作、田地滋润的场景,象征着对知识田野的精心培育与文化的深度滋养。
作为一个新生的图书品牌,我们以独特的选书视角和做书情怀,耕耘于人文知识的沃土,致力于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深耕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丝路新疆》是“耕泽文化”图书品牌的第四本书,也是该品牌“看物”系列的首本书。我们尝试在自己的标尺上,一件件做成事。不急于求成,不随波逐流,构建稳定的品牌内核,做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展开剩余87%《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
丁和 著/摄
东方出版中心·耕泽文化
2025年7月
在上海乃至中国的摄影界,丁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长达44年行摄的经历,尤其后二十多年围绕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玄奘之路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龟兹壁画展开的成序列专题拍摄与研究,为他在圈外乃至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寻绎他一路走来的踪迹,如此充满戏剧性,简直可称传奇。这里,我们且将介绍的重点,聚焦在上述这两个他念兹在兹的专题上。
说起拍摄玄奘之路,还是因国学大师冯其庸的建议。2005年秋,因冯老介绍,背着几十斤器材,丁和随央视从库尔勒出发,经米兰、罗布泊、楼兰,入玉门关到敦煌,开始了玄奘东归古道的追索之旅。在冯老及新疆文物考古所原所长王炳华等专家指导下,他一路拍摄历史古迹和佛教文化遗存,楼兰遗址高耸的佛塔,发现《李柏文书》的著名的“三间房”,以及反映其时丝绸贸易盛况的“丝四千三百廿六正”的简牍,令他眼界大开。待考察完成,所有人回去休整,他独自回到民丰,再赴尼雅、热瓦克、安迪尔等地,两个月后才回到上海,隔一个月又返回了新疆,并在吐鲁番拍到了雪压交河的奇景。
玉门关遗址
他对龟兹石窟壁画的系统拍摄与研究,几乎与此同步进行。众所周知,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汉北道诸国与唐安西四镇之一。居人原属印欧种,后渐趋回鹘化。以库车为中心,古龟兹国极盛时辖境广大,经济发达。自公元3世纪起的七八个世纪里,因缘佛教的兴盛,早于莫高窟就开凿了众多的石窟,其中一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最是绚烂,赵朴初指其将佛教教义与美术结合在一起,佛像表法,佛教教义的谛体现在建筑、雕塑与壁画中,其所特有的表法属性,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神秘与深邃,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宗教学价值。至受中、印、波斯和希腊文化的交汇影响,由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构成的壁画普遍采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重彩画法,石青、石绿和白色基调上提点以朱、赭两色的鲜妍明丽,格调雍容,不仅与敦煌壁画异趣,即与邻近高昌、于阗的壁画也不相同,而且极富审美价值。只是因为地处戈壁溪谷,人迹罕至,故知者不多。
他后来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这些壁画的系统拍摄与研究上了,包括分门类整理和撰写拍摄手记。其间,他无数次往返实地,经常一待就是一个月。有鉴于许多精彩壁画已流失海外,因饶宗颐先生提点、时任新疆师范大学朱玉麒教授引荐,他自费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寻访遗踪。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加库房,总共藏有龟兹壁画数千幅、500多平方米。整整两天,他不遑饮食,将之悉数收入相机。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为整理这些图片,他又往来京沪港三地,向季羡林、饶宗颐、冯其庸先生求教,时不时地,还飞赴洞窟实地补拍重拍,俾一一确定其位置、整理并归整出系统。至于后期技术处理更是一丝不苟。
克孜尔石窟第14号窟菱格故事壁画《马璧龙王救五百商客》
“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和紧迫感,面对濒危的西域文化,真怕此生无法拍完。”他感叹道。饶是如此,他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通过尽可能翔实的考证,找到壁画的源出及其洞窟位置。这项工作的难度相当大。盖因历史上的辟佛运动和近代西人的疯狂盗割,壁画的存世面貌已受很大破坏,以致到20世纪初,洞窟尚无系统的编号,抢得先手的德国人也只是作了一些简单的记录。那些切割运回再复原的,更难免混拼错拼,凡此,都需要他重加审视,据实调整。至于壁画,远离原生环境,因光照与干湿度变化导致原色改变,更需要作必要的校准还原。过程中,他殊感生命的有限和个人力量的渺小,但一种对文化的执着,让他抱定要将事情做到极致的决心,最后真的将流失海外的壁画“复原”回归到它的“母体”。
即可购买
这些珍贵图片和史料结集成以“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新疆壁画”为主题的图册并予以出版,饶宗颐先生亲为题名。书中每一幅画的色彩都被调试成最接近窟存壁画的原色,并出处与位置也得到了详略不等的说明。他视这样的工作为自己学习西域历史文化的记录。书出版后一年,应中华艺术宫邀请,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联和新疆文物局会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丝路精魂丁和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展》。展览期间,他联络了北大、复旦的相关专家,为观众开出一系列讲座,带动了上海的龟兹文化热,而他自己也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了莫大的幸福。以这样的热情和这样持久的努力,2021年,他又策划壁画的异地推广,促成了云冈研究院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合作,在大同云冈美术馆再度推出此展,实现了石窟造像与龟兹壁画的对话。
都说人无癖好,难有性情;人不坚持,难称勇毅。出于对丝绸之路研究的热爱,在玄奘精神的激励下,丁和将生命中最好的年纪都献给了新疆,以致他的行历与大多数人不同,一般人到新疆,追看的是雪山、湿地、花海、峡谷,是三山夹两盆之间的木垒胡杨林和那拉提草原、赛里木湖的风光,他的镜头永远只记录高昌、交河、古龟兹国的昭怙厘大寺和细君远托的乌孙国,还有冯先生每次经过卡拉库厘湖都会抬头仰望的慕士塔格峰,当然,还有玄奘多次提到的徙多河。
慕士塔格峰
由其东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再踅过公主堡,循迹尼雅遗址和瓦罕通道,指向的从来是遥远的缚喝国与犍陀罗。他去中亚五国及印度的惊险程度是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撷取的从来不是眼前的好景,只是行将逝去的文明。想到迄今为止,真正走过玄奘取经全程的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于西域壁画摄影更是第一人无疑,且他的这种记录不仅是艺术,还可用为专家研究之助,人们唯有赞叹!若再想到清末以来,在历代边疆及域外地理研究中作出过开创性贡献的人也姓丁,即浙江仁和人丁谦,则生长在江南的丁和与他相视莫逆,正可引为隔代的知音!
今天,丁和的作品已被上海美术馆收藏,并永久展陈在柏林的洪堡论坛,他本人也被礼聘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2023年,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以《丝路颂》命名的文化摄影特展又得以隆重开幕,吸引了无数人前往参观。整整22年,赴疆逾40次,以8×10的大画幅相机聚焦这片土地,积得胶片上千张,出版了《流沙梦痕》《玄奘取经之路》《丝路精魂》等专书多部,丁和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起点,并至今仍在向世人输出有学术梳理做基础的高质量的影像,这是丁和的定力,也是他对社会的贡献。
昆仑牧韵
接下来他还会继续拍新疆,不仅要拍国内的壁画,还要去美、日、俄,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新疆壁画影像带回家。他坚持认为好的文化需要有忠实深入的记录,然后是研究与传播,重要的是传承与发扬。在他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饶宗颐先生亲书的条幅“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他视为座右铭,并常以此警醒自己虽身居繁华,要静得下心。近年来,融合了历史、宗教、哲学、考古、建筑、语言和文学等多学科的丝路研究已有了丰硕的成果,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艺术史研究更多聚焦石窟艺术,对此丁和都有关注。
此次聚焦汉唐丝绸之路的心脏——西域,他又推出新著《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基于这里是多种文明交融碰撞的枢纽,西域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本书依据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围绕塔里木盆地这一核心区域,分“长风吹度玉门关”“流沙梦里两昆仑”和“踏过城头更向西”三个版块对丝路新疆作了梳理。
壮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由于亲身践履和日深月久的积累,这一梳理显得既深入又有系统,使人得以依照他的引导,从玉门关、阳关一路向西至塔里木盆地,由其东陲而至西缘及葱岭地区,沿途饱览历史尘埃抚过的塔里木盆地广袤的腹地,见识散布于它南北沿线的诸多西域古国遗址。有些地方如焕彩沟汉碑、七康湖石窟、土垠遗址、脱西克烽燧、桑株岩画、莫尔佛寺、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许多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了解。但正是它们,在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的更历经刀光剑影,见证了民族的亲密融合及人格精神的成长,共同赋予了西域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此“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不断推进之时,古老的华夏文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为古丝绸之路研究平添了新的活力。诚如已故龟兹学专家、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霍旭初所说,丁和称得上生逢其时。今由其新书的出版,个人更是深有同感。也因此,我期待他的未来,期待他能在这个领域作出更出色的成绩。
本文为《丝路新疆》序言选摘,照片均为本书中丁和摄影作品
发布于:上海市Powered by 百姓彩票中奖规则最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